保存到浏览器  分享

遇卿恋凡记

别名:遇卿恋凡记 / yuqinglianfanji
  • 地区:泰国  类型:海外 泰剧   上映时间:2019 
  • 语言:泰语  状态:全43集
  • 导演:未知
  • 主演:Toomtam,Yuttana,Jean,Gaewalin,Fluke,Jira,Due,Arisara
  • 更新时间:2022-07-10
 分享

剧情介绍

  任疆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动物像老虎一样,千百年来一直活跃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我国作为虎的起源地,自古以来国人就对虎有着特殊的感情。从最初的虎刺青崇拜和虎通天的古老巫术,到由此衍生出的虎纹装饰艺术,后来以贵族打虎为乐,将虎与军事、战争联系起来,之后,作为帮助死者羽化登仙,将驱邪避凶、保卫平安的祥瑞融入了中华神话体系和民俗传统。老虎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记忆遗产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图1:濮阳西水坂仰韶文化遗址蚌塑龙虎墓局部(左)及其代表星宿投影模式(右)   图2:曾侯乙墓漆盒盖(左青龙、右白虎、中央北斗)   大约200万年前,现代虎的祖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新石器时代,老虎是远古部族崇拜的刺青之一。在我们的祖先看来,老虎在动物界有着最高的地位,“说文解字”被称为“虎、山兽之君”,“风俗通义”被称为“虎者、百兽之长”。公元前44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中期,生活在中原一带的原住民们以天象观测为基础,把以北斗星为中心的四方星宿分成一个小组,使各小组星宿的大致轮廓与当时崇拜的神兽的印象创造性地对应,创造出蚌塑龙、虎墓(图1)。这是后世“左青龙、右白虎”(图2)最古老的源流。到了周代,《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记载,祭祀时的“白琥礼西方”,即用虎形白玉祭祀西方,恐怕也是这种思想的延续。   图3:(左上)殷墟后母戊大方鼎鼎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右上)龙虎纹青铜尊,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左下)殷墟妇好墓出土铜(右下)虎食人青铜   龙、虎作为天上星宿的抽象形象,在某种意义上代表天,于是作为天上支配世的天子的身体也有着“龙虎气”。《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范增命人给刘邦看了脸。商代认为“龙虎气”与当时的古老魔术有关。商代青铜器有虎口开,人头在虎口下或虎口之间出现的装饰形象(图3),张光直在《艺术、神话、祭祀》中写道,“器物上的人的形象是巫师《周易、干卦》中写道:“云从龙开始,风从虎开始”,老虎可以起风,更有“(虎)张口变成风巫”   图4:东周期乘虎升天的印象   图5:西汉青铜错觉金借本卢上老虎升天的形象,南昌汉代海昏迷侯国遗址博物馆藏   到了东周,老虎并不是“张开嘴变成风”,而是作为骑乘来帮助灵魂升天。1957年从河南洛阳西郊的小屯村出土的玉人骑虎佩体现了这一点(图4-左),不仅中原地区,这种观念也影响了南方的楚国。楚人以凤凰为图腾,“离骚”有云,“朝发汉代,虎助鬼升天的思想依然延续,西汉贵族墓葬出土的本卢(图5)和帛画(图6)虎,以及东汉贵族墓葬出土的图砖“龙虎戏璧”也体现了这一点(图7)。卢上的具象虎和抽象的多重人脸造型的组合,体现了灵魂升天的神秘感。帛画中回望的老虎托着升天平台帮助着墓主升仙。图片砖上的龙虎之爪卷着象征天的玉璧(《礼记正义·卷二十五》引用郑注《宗伯》云、《璧圆象天》)的丝带,将墓主的亡灵引导到道教仙界,还可以见到西王母,如《易林·临之履》所说“驾驶龙乘虎,周游天下,为神人使唤,西遇王母,不怕危险”。   图6:马王堆1号汉墓帛画中灵魂升天的形象,湖南省博物馆藏   图7:(上图)四川腐蚀37099;县龙虎戏璧图像石拓片,四川博物馆藏;(下)仙人戏虎、龙虎环璧画像砖拓片、许昌博物馆藏   虎因为有“周游天下”的神力,所以成为了仙人乘坐的云车的牵引兽(图8-左);还是要去护卫呢?西汉庄忌的《哀时命》中有一句话叫做“让猫头鹰先行,让白虎前后”。另外,虎也是道教神仙的骑乘之一,在四川新都汉墓出土的图像石上,西王母坐在老虎的背上(图8-右)。另外,张天师和赵公明的骑乘也是老虎。道教的飞天秘术日本青年āo)三法之一是“只有虎德行的人才乘坐   图8:(左)英庄汉墓出土羽人御三虎车图像砖、南阳汉画馆藏;(右)东汉新都汉墓西王母图像石拓片、四川博物馆藏、任疆摄   人们给予老虎这样幻想的一面,但在现实中,老虎却无法摆脱被贵族杀死的快乐命运。夏天,商二代末代君主都喜欢打老虎:《帝王世纪三世》载,“帝的杰淫有才能,力能伸钩子索铁,手能拍熊虎”;《史记·殷本纪》中刊登了《帝纣(前1075年-前1046年在位)资弁捷疾、闻见甚敏、超过材力人、手格猛兽》。春秋时代很多贵族都很会拍老虎,《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中记载了郑庄公的弟弟在野外打虎时的情景。ǎn)暴虎,向公所献上”,先点火点草木,切断老虎的逃路,然后赤身裸体战斗。《淮南子、缪称训》中记载了晋大将“中行缪伯、手搏虎”。《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三位臣子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以勇力斗虎闻”。上流社会的打虎之风也影响了底层的百姓,《孟子·尽心下》中晋国的一位妇女说:“善于打虎,毕业为善,士随之。原野上有追虎之众,虎背隅,莫敢īng,触犯。见了冯妇,前去迎接。下车后,大家都很高兴,那是作为一个绅士而笑的”。这个斗虎高手曾经是人的师表,一听说有老虎,就奋不顾身地斗虎,后来以“再次成为冯妇”的比喻重修了旧业。但是,孔子不习惯这样的人。   图9:(上)东汉斗虎图像砖拓片、南阳汉画馆藏;(左下)东汉武士驯虎画像砖拓片、新野汉图像砖博物馆藏;(右下)东汉驯虎图像砖块(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打虎只会给人一种感官的刺激,宫廷里很早就养了老虎进行娱乐。《太平御览、兽部、卷三》引用了《管》一书,记载道:“在羁时,女乐有三万人。把老虎放在市里,我看到了它的惊吓。”。周穆王(前977年-前922年在位)也养过手下捕到的老虎。据明代彭大翼的《山堂肆考·卷三十》记载,“周穆王猎郑圃(现在河南省中牟县西南),七萃士高奔戎捕虎,献虎。天子命东虞(现在河南省泗水镇一带)饲养,其地称虎牢”,这是地名的由来。战国时代,时人很了解养老虎。这原本是颜闭教会我如何侍奉天性残虐的卫国太子的话,惊异伯玉用比喻来回答养虎,简单来说,应该服从内心,不要生气。北宋宋宋宋宋敏求《长安志·卷三》引用《汉宫疏》,《秦故虎圈、周匝三十五步、西去长安十五里》,即秦国在咸阳城西设置了“虎圈”。西汉刘在《列士传》中写道:“秦昭王会魏王,魏王不行。   图10:汉代建章宫虎圈位置示意图   汉代宫廷里盛行看斗虎的比赛。《汉书·卷二十五·郊祭志第五》中记载了汉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建设的建章宫“其西则商中数十里虎圈”(图10)。有一次,汉武帝听说李广的重孙李禹很有勇气,就把他放在虎圈里。据《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传》记载,“上召禹、刺虎、县(即悬)圈中,未到地、诏已出来。禹从坠落中因剑而疲劳,欲刺虎。上面很结实,终于停了下来。”。结果,汉武帝感动了李禹的勇敢,命令停止斗兽的表演。汉昭帝(前87-前74年在位)驾崩后,昌邑王刘贺即位,面对这位傲慢的新帝,根据《汉书·卷八十九·循环吏传》,郎中令龚向丞相哭喊。“王立作为天子,日渐傲慢,即使被谏也不听。汉元帝(前48-前33年在位)时,根据《汉书.卷九十七·外戚传》记载,“建昭中,上幸虎圈斗兽,后宫皆坐”,皇帝也喜欢带着后宫妃观看斗虎的演技。   图11:《魏武王常所用》石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汉代以后,贵族中打老虎的传统一直持续着。2009年河南安阳曹操墓出土了两块石牌,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短刀”和“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图11)。北魏年间,根据《本府元龟·卷四百六十六》记载,“太和二年(478年),孝文(471-499年在位),文明太后率百僚和诸方客人临虎圈,逸虎登阁道,数至御座,左右侍卫都很吃惊,睿独执戟御之,虎都退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打老虎是北魏末年惩罚贪官污吏的手段。   到了宋代,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朝廷官员在家里养老虎的记录,据南宋周密的《大辛杂知·前集》记载,“赵南仲丞相在我第常作圈,把四虎饲养在火药库旁”。南宋的抗金名将赵葵在家里养了四只老虎保护了火药库。遗憾的是,他们在爆炸中惨死了。造成了这个惨剧。同时,民间也有不少关于打虎的见闻李弥逊在《花溪集》中记录了他在大宁寺遇到两个打柴的人“短小精悍,自己能打老虎……打老虎有20多年了,遇到的不过几百虎”《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的描写连孩子都知道。因为野外的老虎很多,打老虎不容易。虎口救人是具有教化意义的题材。仅14岁就没有铁爪的杨香虎口救了父亲,接受了当地政府的表彰,元代的郭居敬将其事迹收录在了《二十四孝》中。   从另一个观点来看,大量揭发民间老虎与人口增加和频繁压迫老虎的栖息地无关。通常,政治清明,社会繁荣,商业贸易密切往来,虎群就会远离人类生活的地方。相反,由于苛政、暴政而导致的民生凋敝让老虎再次回归。《太平御览、兽部、卷三》引用了《春秋演孔图》,记载为“天命荡、白虎戏朝。其终、白虎野”。特别有意思的是,老虎离开的时候,经常会表现为过河而远离,《北堂书札・卷第七十五》被转载到《后汉书》中“刘昆迁往弘农太守,首先,《太平御览、卷八百九十一、兽部三》引用了《后汉书》,“宋均迁至九江太守,郡虎暴多,数人患。常征围井,但仍有许多伤害。均有以下属县曰:”《夫虎豹在山上,宋均认为官府不顾生态招致了虎祸,禁止捕获虎,缓解人虎矛盾,虎群渡河。后世用“渡虎”赞美政通人和,唐代李白有“九江皆渡虎、三郡尽珠”《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赠河南军次寻阳脱余囚犯参谋幕府》。   图12:战国时代的铜虎节   虎作为“百兽之长”与君王一样,与虎有关的器具在君王礼仪中登场。在西周,各地的诸侯只有朝拜周天子带着信,才能通过各地的关口。另外,根据《周礼·地官》,“凡邦国的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金也”表示虎节是当时山地诸侯国卿大夫使用的信物(图12)。使臣们来到国都,正式朝拜周天子时必须放入贡品。《周礼注疏·宗伯》中明确记载:“孤执皮帛……披着皮帛、披着皮装饰……天子的孤饰真挚地使用虎皮”。   图13:郑国虎按钮青铜   在周天子主持的大射礼中,虎皮也被用作制作天子的最高级别箭的目标,据宋代陈祥道的《礼书·卷一百五》记载,“王的大射、虎侯、王所自射也”(关于“射礼”,参照拙作《人豹之间:君子豹饰到豹猎归隐》)。另外,虎的形象也经常出现在很多礼器和酒器上。根据《周礼·春官》,“四点之间追享,供奉朝享,虎伊、青铜尊、青铜等酒器也造型虎(图13)。此外,《周易·皮卦》还刊登了“大人虎变、文炳也”,在君子成长的过程中其中内在的品质就像老虎长大后的条纹一样明显,虎形玉佩也结合在一起,“礼记·聘义”的孔子曾说过“……夫古人君子比玉更有德”,虎形玉佩当时很流行。后来风靡汉代的虎形座镇(图14)也有类似的寓意。   图14:(左上)虎形佩、山西博物院藏;(右上、下)大云山汉墓出土铜虎镇、南京博物馆藏   从汉代开始,在天子卤素书上也有以虎皮为屋檐的皮轩车登场,据《宋史·志第一百二》记载,“皮轩车、汉前驱车也有……‘曲礼’‘前有士,则载虎皮’的意思”。杜佑的《通典卷六十四》中写道:“以汉皮轩车虎皮为屋檐。晋宋相因,四马驾驶,大夫乘坐。后来就没听说过了。大唐准备的大驾驶卤素帐,仅次于开了恶车之后。”。北宋继承了汉唐皮轩车的礼制传统,将真虎皮改为虎纹,刊登在《宋史·志第一百二》上,“皮轩车……描绘红质、曲壁、上柱贯五相、虎文。驾驶四马,驾驶士十八人。在政和制、漆柱上贯穿朱漆皮轩五(图15)”,之后到了宋徽宗(1100-126年在位)宣和元年(1119年)“礼制局表示,‘旧卤素簿记中有白鹭、鸾旗、皮轩三车,其制非古’,因此将天子外出的卤素帐改为五车制(即青旌车、鸣鸢车、飞鸿车、虎皮车、勇猛军车),也就是所谓的‘万乘一出、五车必载’,所以警察众也”原来的皮轩车被虎皮车取代了。虎纹的五重相轮的繁杂造型,被改为简洁描绘了“红质、曲壁、中载虎皮旌,以绛帛,缘画红虎皮”的虎纹图案的旗,这个制度改革也影响了同时期的金代和明清两代。   图15:《大驾卤素帐图》中描绘的宣和改制前的皮轩车(佚名)、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老虎的威猛足以吓唬百兽,震撼人心,从古至今,人们把老虎和军事联系在一起。《左传·庄公十年》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虎皮伪装战”,公元前684年,“曹公从。宋师大败于乘丘。齐师乃还”,鲁军将士在公子钧率领下立即袭击虎皮,结果作为齐国联军的宋军大乱,齐国被迫撤退。此后晋楚城濮之战爆发《左传·一千多年后的大唐帝国,后来突厥汗国的阿史德·元珍侵犯了国境,唐朝的名将王方翼发动了“虎皮伪装战”取得了大胜。“元珍寇边,奉命讨伐……北至关,首先与战俘作战,驱除猛兽,驱赶蒙皋比,也是莫属的敌人。胡马奔可怕,得到了这二分,桑干、舍利两部分降临。”。披着虎皮威胁敌人确实有效果,到了近代鲁迅写的“举着大旗做虎皮,包着自己,威胁别人”(《且介亭杂文末篇・答徐龚庸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除了伪装之外,虎皮也是行军中前方阵营遇到敌军后,向后方部队发出的警报信号。在《礼记·曲礼上》中,写着“如果之前有士师的话,就把虎皮放在上面”。另外,先秦时代西北的少数民族用虎皮制作弓袋   图16:虎纹青铜戈、四川博物院藏   图17:虎按钮、金按钮和太鼓的意图   除此之外,春秋以来,装饰有虎纹的青铜兵器和虎形的军乐开始登场,前者主要以青铜果为主(图16),后者在《国语·卷十一·晋语五》中“砍伐钟鼓,高呼其罪。《国语·卷十九·吴语》中吴越两国交战,吴王亲自钟鼓、郑重,这样的军乐在两汉时期逐渐消亡,但由于东周时期战乱频繁,传世之物很多。《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四》中还提到,“晋北宋的《宣和博古图》中也有周代虎龙   图18:(左)秦国杜虎符左半边正背面,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右上)阳陵虎符,上书《甲兵之符,右皇,左阳陵》,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任疆摄;(右下)右毅卫铜虎符、平凉市博物馆藏   东周末年,军队中出现了假扮老虎的器物——虎符,其重要性自不必说,它给后世带来了千年以上的影响。西周期《周礼、春官、典瑞》中记载:“牙璋发动军旅,治理军守”。东周末年,虎符代替牙璋成为调兵遣将的信。《史记·魏公子列传》中的信陵君盗符救赵的故事也许是最早有关虎符的记录。最终如《姬果盗晋背兵符与公子》那样,魏国出兵,赵国得以解除包围。现在现存最早的虎符是秦国杜虎符,上面的金误篆书《兵甲之符、右才(即“在”)君、左才杜、凡兴士披甲用兵50人以上、必会君符、敢行之、陶器等,符行50人以上的军事行动需要“一致”,这也是“一致”这个词的由来。虎符经秦汉魏晋,唐代避讳李虎的名号,将虎符改成鱼符、龟符,宋代,属于中央的禁军仍用虎符来遣。   图19:宿金字圆符、齐贝托扎斯莲布寺藏   到了元代,圣旨金牌取代了虎符的调兵功能,虎符并未完全消失,成为朝廷官员权力的象征。据《新元史·卷九十六》记载,“正一品、三珠虎符;从一品、二珠虎符;正、从二品、一珠虎符;正、从三品、虎符”。值得注意的是,在有关元代的史料记载中,虎符记载在乘场的“圆符”(图19)、“元史·志第四十九”中,“站赤···宿场传的译名也···军务突然遭遇时,虎符以金字圆符作为信,继银字者之后管理混乱,大量的“圆符”流入商人手中记载在《元史·卷二十二》中。“下到商人家,拜托近卫,泛滥,出不去”,“从武宗到大元年(1308年)四月,命令诸王印符的各准旧制,追商人虎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九十九》)。元代以后,虎符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除了假扮老虎的器皿之外,古代军队中将士也多以虎为名号,其中最有名的是虎喷军。商朝末年,虎“虎喷氏前后率王出兵,军旅会同(诸侯见天子)也一样。舍在王闲(注:汉代,汉平帝(前一年-5年在位)有虎   到了唐代,为了避免“李虎”的禁忌,军队中近卫军之一被称为“龙武军”,在《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六》中记载“龙虎军是唐龙武军号,梁接受唐禅,武改为虎”,在后梁灭唐之前改为“龙虎军”。宋代的中央禁军不是取名为虎的军队,而是像“飞虎军”一样的地方武装,用来祛病保护地方治安。明代直属诸卫亲军到了虎清代,八旗军中的上三旗设置了虎枪营,其职责记载在《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八十一》中。   除了以虎为名字的军队以外,人们通常将虎形容为勇猛的将士,《诗经·大雅·常武》中“入虎臣,如虎”,显示了周天子军威武的雄伟。《诗经·鲁赞·帕姆水》中写道,“帕姆宫也与淮夷有关。在矫正虎臣、唐朝杜甫在帕姆的《观兵》诗中,诗人送别出征将士时,感叹道:“北庭送壮士,勇猛猛虎的数量特别多。”。宋代辛弃病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慨道,“当时我觉得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像老虎”。由于将士如虎,人们也形容虎势强大的国家,例如东周时期秦国被东方六个国家视为“虎狼之国”,《史记·苏秦列传》中楚王对苏秦评价秦国:“秦、虎狼之国,不为亲”。   图20:历代石虎的形象   老虎的威猛不仅能抑止敌人,在古人看来也能抑止鬼魅。汉代以后一直到明清,王侯将相墓葬神道旁的石像生大多带有石虎的形象(图20),既是地位的象征,同时也起到了镇墓的作用。虎能够驱邪震鬼的思想也许最早起源于《山海经》。大意是东海神山的大树枝条上有鬼门,两位神仙用吃恶鬼的老虎来镇守。因此,黄帝部族的原住民们在门前描绘了神仙、驱鬼的苇索和虎,之后又继续了这样的风俗。   图21:《虎食女》图像石拓片、南阳汉画馆藏   汉代《风俗通义》指出,“县官常在蜡除夜装饰桃人,乘苇曰曰,在门上画虎,万事追随前事,以卫防”同时,“虎者、阳物、百兽之长。抑制其锐气,鬼同时也在汉代的墓葬图像砖块和随葬品中写道:“虎食女魏晋时,东晋乾宝的《搜神记》中记载:“现在的俗法是,在腊月结束大晦日时…在门上描绘虎,左右放两灯,像虎眼一样去除不祥。”。到了唐代,居民家里喜欢画虎头“酉阳杂之后,宋代门神画发展起来的年画盛行起来,虎成为年画的重要题材。明清时代,民间还出现了给孩子戴老虎帽子、穿老虎鞋、睡虎枕、围虎口袋的习俗。(图22)希望虎能够驱邪避凶,保护孩子们健康成长,这种传统一直影响着我们。   图22:现代街头虎头帽、虎头靴等丰富的民俗商品   责任编辑:欅继贤   校正:丁晓  展开全部

我要评分

给【遇卿恋凡记】打分
  • 很差
  • 较差
  • 还行
  • 推荐
  • 力荐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共  条评论

评论

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本站不存储、不制作任何视频,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若本站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附说明联系邮箱,本站将第一时间处理。

© 2024 www.cnsealing.com  E-Mail:  

统计代码

观看记录
    复制下方链接,去粘贴给好友吧: 《遇卿恋凡记》http://www.cnsealing.com/play/m103206/p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