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者.爆火高分年代谍战剧【叛逆者】,突破常规的主人公

叛逆者.爆火高分年代谍战剧【叛逆者】,突破常规的主人公

  #电视剧#

  01

  中国是谍战剧大国,有名的不少,没名的更多。

  

  就我看过的有限的作品,基本就能总结其特点,故事集中在民国背景下的国共对立或抗日时期,围绕“谍战”二字做戏。剧情一上来,要么是我党内部混进了特务,要么是我党已经潜入了敌军。前者以“谁是内鬼”为悬念,后者以“能否瞒天过海”为主线,勾连起整个故事。

  大体上讲,都是以类“狼人杀”的剧作逻辑,吸引观众看下去。

  稍有不同的是《潜伏》和《叛逆者》,这两部剧都内含一个主人公的身份转变。无论是前者的主角余则成,还是后者的主角林楠笙,他们在故事开始时都是“军统的特务”。也就是说,这两部剧都是以传统谍战叙事中的“反派”为主角的,看他们如何一步步改变信仰。

  也正因如此,这两部剧的逻辑重心发生了悄悄的偏移。它们不再仅仅倚重谍战这个噱头,不再依赖诡计和悬疑,而是更加关注历史洪流下个体的境遇和转变。

  

  主角林楠笙(朱一龙 饰)经历了从军统到中共党员的挣扎转变

  相比之下,《潜伏》还略显粗糙,余则成在前几集迅速完成转变后,后面又进入常规的谍战叙事了;而《叛逆者》要走得更远,全剧紧紧抓住林楠笙这个人物,细细描摹他的每次动摇、每步前进。

  从这个意义上讲,《叛逆者》其实是一部“林楠笙传”。

  它在专注“写人”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大部分主旋律作品的缺陷:因主人公始终矢志不渝,以致于角色塑造上毫无弧光、B故事彻底缺失。

  02

  细看林楠笙的转变过程,也很有琢磨头儿。

  说实话,这个人物一出场就挺不讨喜的,他全然不是我们印象中特工的形象――面目冷峻、身手敏捷,相反,这个人有些过于敏感,为人多愁善感,显得有点稚嫩。

  凭着一腔爱国热情,他懵懵懂懂地加入了国民党复兴社干部特训班,后被领导相中,带去上海执行任务。而在第一次审讯地下党时,他就崩溃了,面对眼前遍体鳞伤的少年,他被吓得差点哭出来。

  这其实也为全剧定了个调,主角并不是铁骨铮铮、无坚不摧的超人,至少在一开始,他还只是一个普通的甚至有点软弱的年轻人。

  而随后的剧情就是在展现林楠笙由软弱、犹疑,直到幻灭,再到变得笃定、强悍的全过程,与之相随的,自然是信仰上的转变。

  换句话说,正是因为信仰的重建,才让他重整精神,成为一个坚定的“叛逆者”。

  整个过程里,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是怎么书写这种转变。

  一种写法是简单粗暴,把一个组织刻画得十恶不赦,而另一个组织则崇高无瑕,于是主人公自然抛弃了前者,投奔了后者。

  但《叛逆者》不是这样。

  虽然最终结果都是弃暗投明,但林楠笙的转变却是从私情开始的。他为套取情报接近共产党员朱怡贞,并对她产生好感,于是他一再违反特工的原则,暗中帮助朱怡贞脱逃;另一方面,潜伏在军统内部的共产党员老顾则成为影响林楠笙的另一股力量,虽然两人分属两个阵营,但老顾看林楠笙本质不坏,也一直在明里暗里地帮助他。

  

  朱怡贞(童瑶 饰)是大资本家的女儿,却拥有进步的思想,投身中共地下革命。她与林楠笙的巧遇和纠葛,成为林楠笙转变的关键助推力量。

  前者是爱人,后者亦师亦友,林楠笙的转变由对“具体的人”的亲近和认可开始,一步步上升,成为了对于“组织”,乃至组织背后的“信仰”的皈依。

  这个“先情感,后理想”、“先个人,后集体”的逻辑,也大大区别于以往的主旋律作品。

  它其实在告诉我们,真正值得信仰的东西不是“特定的阵营”,而是“朴素的人性”。

  林楠笙欣赏朱怡贞的热情和纯粹,敬佩老顾的侠义和胆识,他相信这些最朴素的情感不会骗人,进而才对由这样的个人组成的集体产生好感,并最终加入了他们。

  这个转变逻辑显然更有说服力,十分动人。

  03

  如果我们看懂了上述逻辑,看懂了导演试图将“个人情感”置于“集体理想”之前的表达,那么也就不难看懂林楠笙与朱怡贞之间的感情线。

  放在一般作品里,男女主角的情感一定是浓墨重彩的重头戏。

  但奇怪的是,《叛逆者》里的男女主角却很少在一起。我大致算了一下,全剧一共43集,两人有感情戏的集数不超过三分之一。

  片中林楠笙与朱怡贞的感情戏十分克制

  且更为吊诡的是,当他们身处不同阵营的时候,恰恰是两人感情的蜜月期,包括林楠笙在朱怡贞家养病,以及两人假扮夫妻避难……而等到两人真正加入了同一阵营,因为保密工作,反倒是他们之间最敌对、最疏远的时候。

  直到整个剧集的结尾,很多人都在猜测,两人是否真的重逢。我个人觉得,那个所谓重逢的片段就是一个虚假的想象中的画面,无论从朱怡贞过于年轻的装扮,还是照相情节之不合理,包括整个打光所营造出来的梦境感,都能推测,那是一个并不存在的团圆结局。而真正的结局很可能是,林楠笙与朱怡贞自此诀别。

  由此,我们见证了这段感情经历短暂的甜蜜以及漫长的分别,终究化为泡影。

  整个过程中,这对青年男女总是遥遥相望,却碍于身份、立场、使命而始终无法靠近,直到最终的诀别前,他们甚至都没能单纯作为彼此的爱人,说上几句知心话。因为在那样的年代,“同志”永远是先于“爱人”的称谓。

  这实在太遗憾了,而在遗憾背后,它更暗暗勾勒出了一个残忍的逻辑:当理想冉冉升起,共同体意志压倒一切时,个人情感终究是可有可无的牺牲品。

  历史从来如此,巨大的胜利总是由无数微小的悲剧铸就。

  而《叛逆者》用两位主人公跨越十几年、聚少离多的感情告诉我们:比起那巨大的胜利,这些“微不足道”的牺牲,也许更令人动容。

  04

  其实,只要看看片头,就大概能猜到《叛逆者》的悲剧气质。

  伴着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哀而不伤的旋律,滔天巨浪席卷整座城市,淹没了风景与人群,那分明是历史的洪流。

  在这样的洪流中,每个人都是身不由己的。他们只有把情感乃至生命压在赌桌上,然后奔赴未知的命运。

  举报/反馈

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本站不存储、不制作任何视频,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若本站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附说明联系邮箱,本站将第一时间处理。

© 2024 www.cnsealing.com  E-Mail:  

统计代码

观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