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乘恋爱,从未看过如此惨烈的恋爱综艺!

  2018年,韩国综艺《Heart Signal》爆火,腾讯买下版权并推出《心动的信号》,突破了以《女儿们的恋爱》为代表的恋爱观察类综艺市场,将节目制作的形式从“明星家庭”转变到“星素结合”。

  至此明星作为观察者退居二线,素人作为被摄的“恋爱主体”被放到台前。但此类节目发展到现在,过于同质化的同时;素人嘉宾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也太过遥远;再加之刻意且无新意的话题引导,已明显后力不足。

  

  而最近韩国综艺《换乘恋爱》的推出,也许已经为国内恋爱观察类综艺的下一个阶段,提供了模板,埋下了伏笔。

  在韩综打破自己恋爱节目天花板的同时,国内综艺似乎还在外来框架中,寻找着一种本土化且同质化的创新。

  两者相对,其核心还是制作团队是否对大众心理和观众定位有一个精准的把握。否则总会陷入“历史总是惊人相似”的照猫画虎中。

  那么《换乘恋爱》究竟有多牛呢?简单来说:它就是一场人性的社会实验,一个爱情的修罗场。

  

  《换乘恋爱》将恋爱比作乘坐巴士,相爱的二人乘坐同一辆巴士走到终点,也可以在半途下车换乘。

  在《换乘恋爱》里,节目组找到了四对已经分手的情侣入住同一个公寓,隐藏其身份,各自寻找让自己心动的“乘车对象”,然后在这一过程中探讨恋爱的关系。

  通俗来讲就是:制作团队组了个局,素人嘉宾们可以当着前任的面,互挖墙脚。

  

  从节目的设定上来看,《换乘恋爱》所营造出的话题普适度就已超远此前恋爱观察类节目。在以往的同类节目中,都侧重于陌生男女从初见到相恋进而营造CP的过程。

  但随着节目不断繁衍更新,素人的类型化与精英化让节目所产生的“视觉镜像”被打破,观众难以从节目中的恋爱乌托邦里看到对于自身的映照。

  随着这种阶级差异的明显化,节目与观众之间就有着一层难以调和的落差,最后所谓CP的甜,反而会加重公众焦虑感。

  在《换乘恋爱》中,四对已经分手的情侣住在一起,重新发现心之所爱。在这一过程中,嘉宾身上的社会属性被尽可能的去除掉。“心动”不再完全带有幸福属性,而是附加了一层道德评判,前任和所谓的CP一起构成了复杂情绪输出。

  

  所以《换乘恋爱》通过人为的引导,将恋爱观众中人性矛盾尽可能的放至最大化,从而变成一个“生存还是毁灭”的话题,引起观众更深层次的共鸣和自我凝视,最终打破圈层进行了广泛传播。

  和前任共聚一室,重新恋爱――这种设定本身就带有天然的矛盾冲突。

  此前的恋爱观察类节目所营造出的矛盾多带有一种平衡性,或者说道德合法性,如自我的隐藏,心意的猜测乃至互相的竞争。

  在《换乘恋爱》中,前任的设定让众人在表面上维持了尴尬的平静状态,但无疑在今后节目的走向中加入了一个几近不可控的“反派”。

  

  说到底实则是将变心的过程视觉化的呈现了出来,其中的甜蜜、痛苦、纠结各种私人化的情绪微妙的融合在了一起,从而衍变成爱情的修罗场。

  人际关系的平衡,随时都可以因为某一方或者某一件小事瞬间打破并且两极反转。

  这种“惨烈”的节目效果,在此前的恋爱观察类节目中几乎是没有的。

  

  在节目形式上,《换乘恋爱》更侧重于对恋爱关系的推理,从前任关系到职业年龄再到心动对象等。

  在刺激的矛盾冲突上尽可能的设置悬念来调动观众的情绪,在这种解密的过程中,其实也将这类节目中的“窥私欲”发展到了极限,给予观众心理上的满足与成就感。

  在第一期中,八人隐藏关系相聚在一起共进晚餐,处在上帝视角的观众只能凭借各位嘉宾的微妙反应进行推理。此时众人还处于一个尴尬的平衡之中。

  但节目组让嘉宾在饭桌上把前任为自己写的推荐信,直接在大家面前读出来,瞬间将节目效果拉满。

  

  不过推荐信写的都温情满满,有的甚至表达悔意。这就将观众的好奇推理拉向了“为何分手”这一层面。

  不过温情并没有持续多久,节目组就通知他们可以给今天的心动对象发送匿名短信,每个人还会被告知自己的“X(前任)”是否选择了自己。

  几个节目流程走下来,几家欢喜几家愁。恋爱关系变动下的过往美好、当下心碎、未来憧憬被同时放在同一个空间,并配以每天一个变心小技巧。

  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换乘恋爱》更像是一个以“反恋爱”为内核的恋爱综艺。

  

  在第二期节目中,公布的分手情侣已经交往了三年半,最后在电话里吵架分了手。女生的留恋和男生的克制让观众唏嘘不已。

  这也体现了《换乘恋爱》的另一个特点:所有狗血冲突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个情感炸弹等待观众的推理挖掘。

  在《换乘恋爱》中,明星才算的上真正的观察团,不会在素人嘉宾的画面中,以小画框的形式来引导观众的形式或者进行评论。

  明星观察团在节目中的作用更像是一个情绪调节器。每当八个素人嘉宾完成了一次情感冲突的高潮呈现后,节目就会切入到明星观察团,从而有了一个情感节奏的掌控。

  在《换乘恋爱》中,或喜或悲的情绪一定程度上完成对观众共情输出的最大限度。

  

  虽然观众和观察团都处于上帝视角,但在推理的设定下,四对已经分手的情侣信息被大量隐藏。观众在推理的过程中既猜疑谁与谁互为一对,也沉浸于营造CP的快感之中。

  不过随着情侣身份的公开,原先的猜想和营造CP在不同程度上被颠覆。

  在造成震惊之余,其实也将观众和明星观察团代入到了《换乘恋爱》所要讨论的话题之中:在当下的社会中,“换乘式”的恋爱是否自由?是否会面临道德的指责?

  《换乘恋爱》的价值内核无疑是恋爱自由,并在此基础上扩展至男女平等的性别议题继而上升到社会层面的探讨。

  

  但节目宛如一个人性的放大镜,在这个爱情的修罗场里,不同嘉宾的言语性格甚至前后不一的行为都会成为观众舆论反噬节目的利刃。

  而在此类恋爱观察类节目中,观众作为观察员以及评论员,本身就是节目叙事主体的一部分。

  在突破恋爱综艺天花板的同时,《换乘恋爱》无疑也给自己设了一个“生存还是毁灭”的难题。

  在精准把握当下青年群体的心理特点、打破恋爱乌托邦、触碰现实情感的同时,是否能够把控住其内在的情感走向,对于制作团队和嘉宾来说,目前看似乎是不可预见的。

  而在这样一个极端的感性设定里,《换乘恋爱》是否能够顺利的换乘,还是要看这个爱情修罗场最终的惨烈程度,以及嘉宾自我的和解与成长。

  举报/反馈

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本站不存储、不制作任何视频,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若本站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附说明联系邮箱,本站将第一时间处理。

© 2024 www.cnsealing.com  E-Mail:  

统计代码

观看记录